在经历一年多的跌宕起伏后,中国资本市场终于看到了曙光。A股时隔十余年后再次下调印花税、大股东减持新规发布、多项房产调控政策落地,甚至连极其复杂的存量放贷利率下调在经历多轮讨论也最终落地。可以讲,当前监管层对于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呵护已经上升到最高定位,股票市场迎来了最佳的做多时期。
另一方面,久经沙场的投资者也势必知道,当市场明确中期的做多信号后,需要做的,就是找出中期基本面动能最强的行业和个股。
这里先给结论,保险行业是最好的做多方向之一。
逻辑简单明确。第一,负债端,从今年一季度和中期业绩看,保险行业在经历三年多的深度调整和改革后,基本已经明确重新回到增长期,其中中国平安作为领军企业二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在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速高达86.1%。其次,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相对放缓,叠加多个理财负面事件影响恶劣,居民对资产保值的需求有增无减,储蓄险等稳健产品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第二,资产端,随着中国经济的触底反弹,大类资产将持续升值,险企的投资收益将更具弹性。第三,保险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充分,值博率非常高。
与此同时,中国平安也有望继续在这轮保险股行情中“大象起舞”。
一、综合金融筑底,寿险改革显效
2023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整体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819.5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41亿元,年化营运ROE达18.2%。同时,公司注重股东回报,连续11年提升分红的绝对水平,向股东派发2023年中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0.93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公司平均净利润1094.97亿元,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1270.19亿元,近三年累计分红占比高达116%,是实打实的中国核心资产。
来源:公司财报
并且投资者最关心的核心业务数据表现强劲,上半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259.60亿元,同比增长32.6%。可比口径下,2023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5.0%,单季度同比增长86.1%。
来源:东吴证券
新业务价值连续三个季度环比提速,可以讲,中国平安已经成功跨过调整期。
而平安之所以能够在新业务价值取得显著增长,是因为公司在逆境时主动求变,率先在发展战略、产品、渠道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经历数个季度的阵痛期后,中国平安已经在代理人渠道、产品结构和业务生态取得突破。
具体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37.4万人,同比-27.9%,较去年同期的-40.9%明显收敛,且环比呈现企稳趋势,Q1、Q2代理人环比增速分别为-9.2%、-7.4%,代理人出清进程基本企稳。
来源:公司财报
同时公司积极深化转型提升队伍产能。2023年上半年,代理人渠道人均NBV同比增长76.1%至5.6万元(半年度),人均收入同比增长37%至10887元/月,且85%的代理人在平安从业3-5年以上,具备较强的稳定性。
来源:公司财报
同时,银保渠道持续发力,上半年银保渠道实现跨越式价值增长,新业务价值28.25亿元,同比增长174.7%(同口径)。而且,平安的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达到19.7%,远高于市场银保渠道率的平均水平,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社区网格化模式方面,截止2023年中已在51个城市进行网格推广,组建近万人的高素质精英队伍(2021年末为超过1000人),并在线上线下联合运营、续收、销售全流程,取得进一步成效。数据看,相关“存续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持续提升,上半年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
来源:公司财报
渠道改革之外,中国平安之所以能够多次穿越周期,核心是源自公司最核心的业务发展底座——综合金融模式,也是平安一直坚持探索和实践的商业发展模式,也是成功推动平安由一家业务单一的保险公司成长为庞大综合金融集团的“核心引擎”。
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是“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省时、省心、又省钱”的专业、便捷金融消费服务。这样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各金融版块业态之间的业务协同,实现交叉销售、客户迁徙,大幅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客户黏性的同时,也降低企业的渠道营销成本。
有趣的是,中国平安综合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创始人马明哲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而纵观现阶段中国所有的平台级企业,腾讯、阿里巴巴、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无不例外都采取了类似模式,以核心业务为基本盘,逐步横向渗透到高度协同的领域。
可以说,综合金融即是平安的超前布局,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并且站在用户的角度,综合金融也是极大的便利,是金融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双赢。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持续提升,需求持续多元化。另一方面,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仍处于相对早期,终端用户对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理解成本和信任成本,综合金融的模式将大幅降低用户的购买成本和提升购买体验。
数据看,平安累计用户数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6月末,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29亿,较年初增长1.2%;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增长至2.99个,较年初增长0.7%;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个人客户数超9,071万。
来源:公司财报
而且客户财富等级越高,持有平安的合同数越多。截至2023年6月末,集团中产及以上客户占比超75.7%,高净值客户的客均合同数达21.44个,远高于富裕客户。截至2023年6月末,已有26%的客户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持有4个及以上合同客户的流失率仅0.91%。
来源:公司财报
另一方面,综合金融能够促使集团各业务之间实现高效协同,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并降低营销成本。2023年上半年,集团个人客户交叉迁移总人次为1,204万人次,综合金融对公司保险业务、银行零售业务持续产生贡献。
以银行渠道为例,2023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86.1亿元,净利润253.87亿元,同比增长14.9%。综合金融对银行新增客户、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净增额、“新一贷”和汽车金融贷款发放额、信用卡新增发卡量等影响明显。截至2023年6月末,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8,640.24亿元,较年初增长7.7%,个人存款余额11,474.81亿元,较年初增长10.9%。
来源:公司财报
如今,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也已经成长为,以全面的金融产品和一个账户体系的推出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金融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构金融消费的生态系统,并对需求、产品、渠道、体验进行全面深度融合的创新金融生态模式。
因此,即使在充满挑战的上半年,中国平安仍旧可以交出远超市场预期的业绩。考虑到后续宏观经济将持续向好,基于扎实牢固的综合金融基本盘,中国平安进入新一轮成长期的信号也已经非常明确。
二、发力医疗健康,奠定高质量成长
从战略角度,关于平安的未来,公司管理层也非常清晰明确。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双轮驱动战略下,中国平安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
在医疗健康生态圈的基础之上,中国平安通过借鉴联合健康的HMO经验,并结合本土化实践,创新性推出“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O2O”的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并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的多方闭环。
具体看,这套体系以金融业务作为耦合剂,囊括了健康、医疗、养老三大核心场景,将差异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作为支付方的金融业务无缝结合,为个人及团体客户提供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赋能金融主业。
来源:公司财报
在支付端,平安聚焦其自身具备优势的B2C渠道,进一步满足支付端需求,从保单设计环节便嵌入了健康管理及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化服务。一方面,平安集团通过升级C端渠道、拓展B端,极大地实现了支付端的接入,以此覆盖了大量企业用户;另一方面,平安集团通过在设计保单时便借鉴联合健康考虑支付诉求,为不同人群提供差异化服务,进一步促成了后续服务的精准匹配。
在供给端,构建强大的医疗服务能力。平安健康作为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会员专属的家庭医生为入口,覆盖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及养老管理等五大医疗健康服务场景,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作为“保险+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平安人寿携手平安健康推出的平安臻享RUN(2023)通过打造“1个医生+3类服务”,致力于为每位客户匹配一名线上医生,建立专属健康账户,并以此为基础,从健康、医疗、慢病三大服务场景出发,通过服务分级管理,构建起“基础健康医疗服务、重疾国内就医服务、重疾全球就医服务、健康医疗私人定制、健康医疗家人共享”的5级权益体系。
截至2023年6月30日,平安已构建线上和线下的“到线、到店、到家”服务网络,组建自有医生团队近4000人,外部签约医生超5万人,自有三甲╱级医院6家,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2.6万家,覆盖企业客户超3.3万家。
在2023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公司联席CEO陈心颖表示:“联合健康的盈利跟我们差不多,但是它在美国的市值是我们3、4倍,因为它这块医疗健康业务占他50%以上,这是我们希望未来双轮驱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持续的发展。”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也很容易理解,医疗健康具有刚需高频的弱周期属性,因此能够给予非常高的估值。可以看到,联合健康近10年股价上涨接近10倍。
来源:富途;联合健康股价图
凭借完整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2023年上半年,集团29.7%的新增金融客户来自集团医疗生态圈,享有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权益的客户对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贡献占比超68%。在平安近2.29亿个人客户中,有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客均合同数约3.43个,客均AUM达5.58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2倍。
与此同时,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到2030年,我国的老龄人群消费潜力将达到36.7万亿元,到2050年将进一步攀升至106万亿元,养老产业将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潜力。公司联席CEO陈心颖在业绩会上也表示“中国平均健康医疗消费是5000块,很少的。跟新加坡2.4万比的话,还有5倍差距,跟日本比有6倍差距,除了国内市场扩大,这方面有5、6倍提升。”
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将医疗健康作为价值增长的新引擎,对布局综合金融已久的中国平安而言,既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也是以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体现。
展望未来,中国平安将凭借医疗健康打造价值增长新引擎,并通过科技赋能促进销售、降本增效、控制风险,从而坚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低估不会持续,大象即将起舞
站在股票市场的角度,可以发现,尽管平安过去几年的业务改革已经取得成效,但投资者并没有做出正确定价,与公司实际业务的经营趋势形成明显的剪刀差,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来源:万得;中国平安市净率
这其中固然有宏观经济和股市波动等一系列外在因素,但长期看市场不会容忍优质的核心资产被持续低估。往后看,考虑到平安自身业务的经营趋势已经在持续提升,意味着当前买入的投资人至少将赚到业绩增长的盈利。而如果宏观经济后续复苏超预期,或平安的改革得到市场进一步的认可,平安的估值将随时大幅提升,实现戴维斯双击。
并且,近期美国多项宏观数据的乏力毫无疑问将对美债造成压力。一旦美债利率拐头向下,非美元资产将迎来流动性的利好。届时对于低配中国资产的外资而言,势必将持续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平安作为核心资产也将明显受益。
总言之,市场对平安估值的低估犹如一根弹簧压到了最低位。而后续只要有稍许利好因素的刺激,弹簧的平衡将被随时打破,也意味着平安的股价即将起飞。
标签: